2012年12月30日 星期日

解決「Google 試算表中 NOW( ) 的時差」問題

實際上,這並不是什麼大問題,只是自己沒有設定「Google 雲端硬碟」的「預設時區」而已。
    因為要在文件上顯示「現在時間」,使用 NOW( ) 這個函式,結果時間顯示不正確,與正確時間差了 16 小時。將『= NOW( )』改成『= NOW( ) + 0.66667』,可以顯示正常時間(註:24 小時 × 0.66667 ≑ 16 小時),判斷可能是時區設定錯誤所致。

一、設定整體的「語言」、「時區」預設值

要設定整體「Google 雲端硬碟」的「預設語言」及「預設時區」,可以從 「Google 雲端硬碟」點選右方的「 ✿ 」,
在『一般』設定裏,將「語言」及「時區」兩個選項,設定為本地
以上圖為例,「語言」設定為「中文(台灣)」,「時區」為「(GMT+08:00) 台北」。
    再按下『儲存』鈕,剛才的設定就生效了。所有的檔案的預設值都會設定成新值,但是,若有些檔案的設定曾經修改過,就要用下一個步驟,以確認設定無誤。

二、只修改一個檔案的「時區」設定

當只要修改一個檔案的「時區」設定時,在開啟該檔後,從「檔案」選單中點選「試算表設定」將「地區設定」及「時區」設定成正確值。按下『儲存』鈕,該檔案的「時區」就會正確了。
    至於變更「語言」這項設定,只能依第一步驟中的操作。

已測試版本:

  • Google 雲端硬碟 - 試算表(Google Drive - Spreadsheet)

參考資料:

2012年12月26日 星期三

解決「HTC Tattoo 重置後,不能連上 Market」問題

一支 HTC Tattoo(刺青機)舊手機前一陣子借給朋友,理所當然地,借前借後都會將手機重置(reset),即:恢復成原廠設定。想再連上 Google Market 安裝些 Apps 來用用,結果悲劇了!出現這個訊息
無法建立穩定的資料連線通路,伺服器連線失敗,這可能是暫時性問題,也可能是您的手機無法使用資料傳輸服務。如果此問題持續發生,請與客戶服務中心聯絡。

CAN'T ESTABLISH A RELIABLE DATA CONNECTION TO THE SERVER. THIS COULD BE A TEMPORARY PROBLEM OR YOUR SIM CARD MAY NOT BE PROVISIONED FOR DATA SERVICES.  IF IT CONTUNUES CALL CUSTOMER CARE.
雖然是舊手機、功能也很弱,但是體積小當個 Android 小遊戲機也不錯。發揮實驗的精神,嘗試不同的設定,終於可以加裝 Apps 了。解決辨法就是:
重置時,先以『英文版』連上 Google 帳號,待註冊成功後,再切回『中文版』。在這之後,就可以正常使用『中文版』的環境了。
:網路上還有許多其它解決辦法,但是,上述方法解決了我遇到的問題。

參考資料:

  • 從 Google 上以關鍵字『tattoo market google』及『無法建立穩定的資料連線通路』找了許多資料,有些敘述的問題不確定是否相同,解法也是各有論點,所以不詳列。

2012年12月24日 星期一

VBox 裏 Fedora 安裝 Guest Additions 的準備工作

前文 "解決「VirtualBox 裏的 Fedora 不能自動啟動 Guest Additions 安裝」的問題" 只提到如何解決不能自動安裝 Guest Additions 的問題,忘了先提醒初學者在 VirtualBox 虛擬機中的 Fedora,要安裝 Guest Additions 之前的準備工作,就來補充一下。
  安裝 VirtualBox 的 Guest Additions 並不需要再下載任何檔案,在安裝妥 VirtualBox 時,同一版本的 Guest Additions 之 iso 映像檔已經存在主機的硬碟中。安裝 Guest Additions 的好處,請參考前文『解決「VirtualBox 裏的 Fedora 不能自動啟動 Guest Additions 安裝」的問題』不在此重覆。
  若直接進行 Guest Additions 的安裝,可能會出現這個畫面,
上圖中有提示安裝 kernel-devel-… 這個套件,導致編譯失敗,而未能安裝成功。
  VirtualBox 的 Guest Additions 的光碟映像檔中,提供了幾個不同作業系統的版本,包含:Linux、Windows、Solaris 和 OS/2。其中,Linux 版為支援不同分支,且 Linux 更新頻繁,所以提供的是『未預編譯』檔案。因此,編譯前的準備工作就是安裝編譯核心模組所需的套件,以 Fedora 為例
[root@Core-i7 ~]# yum install kernel-devel gcc dkms
其它相關套件 yum 會自動搜尋、整理並安裝。當安裝妥後,再進行 Guest Additions 的安裝,就不會再出錯了。

:安裝「編譯核心模組」套件的說明,完整說明要另外再整理一下,畢竟在 Linux 的世界裏,廠商提供「未預編譯」的驅動程式是很常見。想深入學習 Linux 的同好,一定要暸解透徹。

已測試版本:

  • Fedora: 14, 17

2012年12月22日 星期六

VirtualBox「安裝 Guest Additions 失敗」後的回復

本篇是「安裝 Fedora 17 x86_64 的虛擬機器中,將 VirtualBox 的 Guest Additions 從 4.1.22 升級到 4.1.24 失敗」的回復過程記錄。
既然 VirtualBox 釋出更新,基於以前的成功經驗,二話不說也跟著立即升級。接著開啟「虛擬機」,理所當然地,跳出『更新 Guest Additions』的訊息窗提示,
想看看是否帶來新功能或是更好的效能。從「裝置」點選「安裝 Guest Additions ...」,經過認證即開始安裝,結果
Verifying archive integrity... All good.
Uncompressing VirtualBox 4.1.24 Guest Additions for Linux........
VirtualBox Guest Additions installer
Removing installed version 4.1.22 of VirtualBox Guest Additions...
add_symlink:link file /usr/lib64/VBoxGuestAdditions already exists
add_symlink:link file /usr/share/VBoxGuestAdditions already exists
Removing existing VirtualBox DKMS kernel modules          [ 確定 ]
Removing existing VirtualBox non-DKMS kernel modules      [ 確定 ]
Building the VirtualBox Guest Additions kernel modules    [ 確定 ]
Doing non-kernel setup of the Guest Additions             [ 確定 ]
You should restart your guest to make sure the new modules are actually used

Installing the Window System drivers
Installing X.Org Server 1.12 modules                      [ 確定 ]
Setting up the Window System to use the Guest Additions /etc/init.d/vboxadd-x11: line 478: /usr/lib64/VBoxGuestAdditions/x11config.sh: 沒有此一檔案或目錄
                                                          [ 確定 ]
You may need to restart the hal service and the Window System (or just restart
the guest system) to enable the Guest Additions.

Installing graphics libraries and desktop services component[失敗]
(See the log file /var/log/vboxadd-install-x11.log for more information.)
Press Return to close this window...
出現了一個【失敗】訊息。接著虛擬機內的顯示就只能在『基本模式』也就是 VESA,原來顯示的增強功能都不見了,試了好幾個方法都不能解決,只好判定它可能是有「臭蟲」,沒時間再詳細查證,先回復到「舊版的 Guest Additions」好做正事。

2012年12月21日 星期五

在 Fedora 中「加快 VirtualBox 更新速度」的秘技

前兩天 VirtualBox 又釋出更新,雖然用『 yum update 』這個命令,可以同時更新 Fedora 和 VirtualBox。但是,
用 yum 更新 VirtualBox 時,下載速度『 有夠慢 』
想要立即、快速地更新 VirtualBox,馬上就想體驗新版的改進時,卻對其龜速下載的過程有些受不了。當下有想找出加速秘技的衝動,以下是筆者找到的加速更新的方法,分享給各位讀者。

:筆者認為,yum 下載 VirtualBox 的更新套件時,網路系統中的快取機制,應該未介入加速,導致下載速度較慢。但是,透過 HTTP 下載時,有網路快取伺服器的幫忙,速度較快。

2012年12月20日 星期四

改變 LibreOffice Math 字母、符號的顏色

在用 LibreOffice 編寫投影片或時,方程式中的某些部份,若是用顏色加以強調,可以讓簡報的說明效果更明顯。但是,怎麼在方程式中加上顏色呢?
    LibreOffice 的「方程式編輯器」中的『元素』視窗並沒有顏色的選項,那要如何設定?原來秘技在下方的編輯框中
上圖中,上方的灰色矩框是所編輯『方程式的預覽』結果,下方是『方程式編輯框』正是上面方程式的內容文字。
x = {-b +- sqrt{b^2 - 4 a c}} over {2 a}
「方程式編輯器」的顏色指令的語法為:
color [顏色] [方程式]
指令中的顏色目前只有八種選擇
red      green      blue      
cyan        magenta          yellow        
  white        black      

:實際顯示顏色與上表相較略有差異,筆者已儘量調成相同顏色。根據文件所述,目前顏色設定的限制,尚未修改。

例如:將上面方程式的『平方根』設定為紅色,
其方程式要修改為
x = {-b +- color red sqrt{b^2 - 4 a c}} over {2 a}
若只要將方程式的『平方根』設定為紅色,裡面的『判別式』仍維持黑色
則方程式要修改為
x = {-b +- color red sqrt{color black{b^2 - 4 a c}}} over {2 a}

已測試版本:

  • Fedora 14 + OpenOffice 3.3.0
  • Fedora 17 + LibreOffice 3.5.7.2
:因 LibreOffice 為有別於 OpenOffice 有些稱呼做了些修改:如「方程式」有時稱之為 Formula 有時為 Equation,而「方程式編輯器」有時稱 Formula Editor 或 Math Editor。

參考資料:

2012年12月18日 星期二

解決「用『文件檢視器』開啟 PDF 檔,失敗」的問題

最近開啟本機目錄中的 pdf 檔,Fedora 的「檔案管理」自動選用「文件檢視器」(即 Document Viewer 或 evince)開啟,許久都沒有反應(:hang 住了),最後跳出一個視窗
奇怪,明明是用「檔案管理」看到的 pdf 檔,怎麼會是『無法開啟文件』呢!

2012年12月16日 星期日

在 Fedora 安裝 HighPoint RocketRAID 的驅動程式

由於 Fedora 15 之後改用 GNOME 3,再加上忙著別的事,伺服器就停留在 Fedora 14 沒有升級。自 Fedora 17 釋出以來,這幾個月使用上覺得還蠻穩的,下個月正逢 Fedora 18 要釋出,也有些空閒時間,有種想要升級的衝動。畢竟,Fedora 14 也被社群宣告壽終正寢(註:2011-12-9)。
    趁著等待 Fedora 18 的這段時間,整理一下之前安裝 HighPoint RocketRAID 驅動程式的筆記,不知道到時候 Fedora 18 正式釋出時是否可以用上。

    記得當時為了這幾張卡,花了不少時間找資料,也研究了原廠的安裝程序,最後才順利安裝成功。目前找到的筆記資料只剩從 Fedora 11 到 14 的記錄,安裝成功的卡有 RocketRAID 1740, 2220, 2320 三張卡。

:筆者那時還沒有用「部落格」做記錄的習慣。

2012年12月13日 星期四

「後備模式」在 GNOME3 的存廢問題之看法

從網路上看到一則消息「Drop or Fix Fallback Mode (『拋棄』或『修護』後備模式)」,這是從 GNOME 官方網站放出來的消息,應該不是流言。文章的大意是:
『拋棄』或『修護』後備模式

GNOME 3 釋出後,尚未解決需硬體支援的要求,加上硬體廠商無法提供穩定的驅動程式,且當 GNOME 在虛擬機執行時,一些虛擬機也不能完整模擬硬體加速的功能。
    雖然提出「後備模式」以解決上述問題,但是在某些分支中並不稱之為「後備模式」,這種作法被認為是企圖承襲 GNOME 2。在一般的認知,所謂「後備模式」只是一種階段性的過度做法,它的用處應該愈來愈少。畢竟「後備模式」並不足以給人高品質的桌面體驗。「後備模式」已知的問題為:
  • 幾乎無人積極參與測試
  • 因無人參與而處於無積極發展的維護狀態,且自推出以來品質逐漸低落(新臭蟲警示後,未修護)。
  • 幾個應用的需求未明且不能在無 GL 下運行,因此它們也不能在「後備模式」運行。
  • 因架構的改變,GNOME 3 需要額外的努力,才能使它在「後備模式」中運行,且也不能提供完整體驗。
除以上原因,有些人想改善「後備模式」的組件,用不同的方式運作。但這些舉動會令「後備模式」的運作更像 GNOME 2,而偏離 GNOME 3。這些企圖通常都會被阻擋下來,因為「後備模式」的目標應該是運作得更像 GNOME 3 才對。
    自 3.0 發表後,有個 llvmpipe 技術,它允許快速地軟體繪圖,降低「後備模式」的硬體需求。然而 llvmpipe 在某些架構下並不能運行(例:ppc, s390, arm?--ARM (hf) works-shawnl),且可能在一些非 Linux 類的 OS 也不能運行。
    目前有關「後備模式」的已知情況為:既不能滿足「期望 GNOME 2 經驗的人」,也不能令「不能使用 GNOME 3 的人」接受它(註:不夠穩定?)。
    如果我們要認真提供「後備模式」,那麼我們應該投進更多的努力。如果我們不能投入更多努力,不如聲明:「我們不再支援『後備模式』!」會更好。如此一來,可以讓我們「更專注在使核心更穩定」上。
當「後備模式」移除後
  • 受影響的模組也會一起丟棄。
  • 可以再簡化某些模組
  • 因「後備模式」而改進受阻的模組,可以繼續
  • 在「後備模式」中故障或喪失功能的模組,可以恢復
目前狀態
相關需要討論的資訊為:
  • Unit, LXDE, XFCE 拒絕某些後備模式的組件。
  • 哪些硬體/分支的組合,讓我們可以接受軟體繪圖?
  • 在「後備模式」中還缺乏什麼功能?
  • 我們樂於推薦另一個「桌面」(如:XFCE 或 類似者?),加入「後備模式」嗎?
  • LLVM 的測試/除錯
  • 追縱臭蟲
「後備模式」在今年 6, 10 及 11 月的會議中都被提出討論。發佈小組的結論為:目前無足夠資源去改善「後備模式」的品質,因此應該在 3.8 版的將之移除。
邊際效應
  • 將增加 nouveau 或舊機器的 CPU/功耗的用量。
在文章中提及幾個使用組合
顯示卡效能可用組合
支援 3D 加速完整模式,後備模式
支援 2D 加速完整模式(LLVM),後備模式
遠端桌面完整模式(LLVM),後備模式
虛擬機完整模式(LLVM),後備模式
在日常生活中,多半使用 Fedora + GNOME,有時在電腦前方使用,有時又透過「遠端連線」,根據個人的使用經驗,提出一些看法。
  • 使用「觸控螢幕」時,「完整模式」可以讓使用者有如操控「平板電腦」時一樣方便。但是使用「滑鼠 + 鍵盤」的場合,偌大的「圖示」在選擇使用程式時,滑鼠的移動距離過多,
  • 雖然視訊卡支援 3D 加速,平常使用以「後備模式」較多,
    原因:平常的程式開發、文件整理寫作等工作,更快的畫面反應是更需要的,「完整模式」的特效似有多餘。就如之前也曾安裝的 Compiz Fusion 一樣,當體驗過後,就會想回歸平淡。
  • 原端連線時,這些「完整模式 + LLVM」的畫面,增加兩端的 CPU/功耗,是否有其必要。
    原因:Linux 的用戶,仍有許多使用「遠端桌面」的時機,「完整模式 + LLVM」是否增加網路負擔,及 CPU 的功耗。當快速反應有其必要時,較簡樸的「後備模式」應是較佳選擇。
  • 舊電腦或虛擬機的使用者,是否真正需要「完整模式」,
    原因:以學習的觀點而言,「後備模式」已經足夠大部分的需求。通常初學 Linux 的人,會將 Linux 安裝在舊電腦或虛擬機,若使用「完整模式 + LLVM」,則學習過程中「反應遲滯」的印象會降低進入 Linux 世界的意願。
  • Windows 8 也提供不同的運行模式,供使用者選擇使用。
    原因:說是 Microsoft 的包袱也好,說是考慮使用者的需求,事實上它提供給不同使用者選擇的自由。使用者可以根據當時的需求,切換不同的操作界面。目前的「後備模式」似乎『意外地』成為使用者的另一個選擇,若只為一致化的界面體驗而放棄這個模式,等於放棄不同需求的使用者。
因此,筆者的看法是,
應該繼續改善「後備模式」,以提供使用者最佳選擇
  • 不論是顯示卡支不支援 3D 硬體加速,都有使用者希望以『較快』、『簡約』的操作反應操作桌面。所以「後備模式」有其存在的必要。
  • 當顯示卡不支援 3D 硬體加速時,「完整模式 + LLVM」可提供操作畫面的體驗,不適合『反應速度』的體驗。
  • 建議的改善方向:
    • 維持「後備模式」的操作方式,但是修改其架構,使與「完整模式」維持相容。
    • 持續改善 LLVM 的效率,儘量使用顯示卡所提供的有限之的加速功能。

2012年12月10日 星期一

在 Linux 中,用 Eclipse 開發 Pthreads 程式

因為開發應用程式的需求,要充份發揮多核心的 CPU 運算能力,就需要將原有程式改寫成「多執行緒(Multi-Threads)」,本想直接使用 OpenMP 這類新的技術,經研讀相關資料、整理後,覺得先改成 POSIX Threads 的程式,應該比較適合些。既然決定了,就把以前的 POSIX threads 筆記先拿出來整理、更新一下,順便複習複習。
    要在 Linux 開發時使用 Eclipse 比較直覺,這次的整理也依一般的慣例,就由在 Eclipse 中寫個 Hello Pthreads 程式開始,另外再加上一些更新後的參考網站連結。

2012年12月7日 星期五

在 Fedora 17 安裝「EDIMAX EW-7811Un」的驅動程式

使用電腦經驗較久的人,身邊總有會有幾台『堪用』但不『夠用』的舊電腦、舊筆電。尤其是舊筆電,不是沒有無線網路,就是較慢的舊版(註:802.11b 理論頻寬才 11 Mbps),相較於最新的無線網路標準 IEEE 802.11n 的 150 ~ 450 Mbps 實在是少得可憐。加裝新的無線網卡當然可以解決問題,但是,考量舊筆電有限的剩餘壽命,這個投資可要三思(註:PCMCIA 或 ExpressCard 的無線網卡應該不容易買到,將來也不太用得到)。
    USB 介面的無線網卡應該是最佳選擇了,當然是上網去找比較快,目標是給舊筆電用的,因此列了幾個條件:
USB 介面:舊筆電多有這個介面,將來也可以用在別個地方。
尺寸要小:給筆電用,要考慮收到保護袋時,不需拔開;以及使用時,不需再插回。貪圖個方便嘛!
802.11n 標準:至少有 150 Mbps 的傳輸率,就算加上訊號干擾因素打個折,也比較舊版的無線網路快許多。
支援 Linux:舊筆用 Windows XP 應該還沒問題,想用最新版的作業系統,可就要考慮 Linux 了,否則效能上會令使用者受不了。
經過一番搜尋,找到符合這些條件的好物,EDIMAX EW-7811Un:USB 2.0、尺寸(寬×高×深: 14.8×7.1×17.4 mm)、IEEE 802.11b/g/n 標準、支援 Windows / Linux 作業系統。也有類似的產品,但是尺寸都略大於它。(:時間有限,以可迅速購得為優先,故恐有遺珠之憾。)

2012年12月2日 星期日

解決「VirtualBox 虛擬機的 Fedora 不能自動啟動 Guest Additions 安裝」

前一陣子在 VirtualBox 裏的虛擬機灌了幾次 Fedora 做些測試,為了加速執行,當然要在虛擬機裏安裝 Guest Additions,可以增加許多功能:
  • 整合虛擬機和主機的滑鼠,使滑鼠切換順暢
  • 方便虛擬機和主機間,利用「共享資料夾」交換資料
  • 加速虛擬機的視訊卡,提昇視訊功能支援
  • 虛擬機和主機間的視窗,無縫接軌,增加使用的方便
  • 同步虛擬機的時間計時,不再有時間差
  • 利用「共用剪貼簿」,方便虛擬機和主機間的資料交換
  • 自動登入:應該是同一主機用戶可以自動認證登入(有空試一下,再確認)
當由 VirtualBox 的虛擬機視窗的功能選單,「裝置」→「安裝 Guest Additions...」啟動 Guest Additions 的安裝程序。通常會順利出現這個畫面,
按下【執行】,再輸入 root 密碼後,就順利安裝。但是,有時候就沒跳出這個視窗,安裝過程就有點麻煩。這問題令筆者困惑了一陣子,終於讓我找到原因了,
當為了加速虛擬機的執行,將「虛擬機」的「光碟機」由預設的「IDE 控制器」轉而接到「SATA 控制器」時,虛擬機裏的 Fedora 系統因此辨識不到放入的「光碟片」,也就不能自動啟動執行。
將「光碟機」再接回「IDE 控制器」,一切就恢復正常了。

後記:


已測試版本:

  • Fedora: 14, 17
  • VirtualBox: 4.1.x, 4.2.x

2012年12月1日 星期六

用「圖形用戶介面(GUI)」程式新增、移除套件

這是一些 Linux 的初學者常有的問題:
  • 熟悉 Windows 的使用者,會發現某些『好用的程式』找不到。
  • 使用預設選項安裝 Linux,許多好用的、方便的套件並未安裝。
使用者在尋找這些套件時,最常用的是方法是藉助 Google 強大的搜尋能力。通常都會找到滿意的答案。但是,
該如何安裝這些網路上建議的套件?
根據筆者的經驗,給讀者一些建議:
  • 留意建議的發表日期從最近發表的文章開始,若時間太久其安裝步驟可能不適用。若為『熱心人士』再重貼,那發表日期就更不一定正確。
  • 確認套件名稱,先查詢本機「套件資料庫」是否收錄:Linux 有許多不同社群維護的分支,同一套件在不同分支的安裝,都可能有些不同的調整。若直接從官方網站下載,可能有許多設定要修改,對這個套件的初次使用者而言,這些修改容易出錯。
        若這個套件是如此好用、方便,各維護社群一定會考慮列入預設安裝清單,或至少收錄在「套件資料庫」中。使用者先做查詢,若已收錄,那麼安裝、修改就只要一個命令就完成了。
        不只如此,將來這個套件有任何更新,都會順便隨著更新。
  • 從「官方網站」下載套件,再安裝:若確認未收錄在「套件資料庫』中,那麼下載安裝這些套件就是必要的,這些套件都有其負責維護、更新的『社群』、『組織』或『公司』,一定要從這些「原始網站」或其「授權鏡像網站」下載。
        除非是可信任的來源,否則貪圖方便從未知網站下載,可能下載到被植入『特別用途程式碼』的套件,將來會造成什麼問題,便不得而知。
:「官方網站」,有時簡稱「官網」。在網路上的說法,通常是指開發套件、軟體或制定標準、協定的社群、組織或公司的網站,而非「政府」的網站。另外,網路裏有時會見到「官方」說法,也是指這些網站的正式聲明。

基於以上這些建議,筆者將操作步驟詳細介紹如下:

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

安裝 Fedora 方法(三):可選版本 USB 安裝隨身碟

USB 隨身碟的讀寫速度較 DVD-ROM 或網路都要快上許多,而且安裝任務完成後,又可以再格式化做別的用途。因此用 USB 隨身碟來安裝 Fedora 是一個方便又聰明的選擇。
    但是,若常常要在不同的電腦安裝 Fedora 時,而電腦的 CPU 又不相同時(例:有 64-bit 和 32-bit),用前文 “安裝 Fedora 方法(二):以 USB 隨身碟開機”,可能就要準備兩個 USB 隨身碟了。萬一,又要安裝不同的 Fedora 版本(例:有些安裝 Fedora 14,有些要安裝 Fedora 17),那就不知道要準備幾個 USB 隨身碟了。現在的 USB 隨身碟的容量愈來愈大,是否可以將不同版本的 Fedora 都裝在同一個 USB 隨身碟中,當從 USB 隨身碟開機後,再從選單選擇想安裝的版本。
    筆者遍查資料,再經過一翻嘗試,終於找到方法:可以在一個 USB 隨身碟裏,放入數個版本的 Fedora,當從 USB 隨身碟開機後,再由選單選擇欲安裝的版本。

2012年11月22日 星期四

安裝 Fedora 方法(二):以 USB 隨身碟開機

現在新的電腦多支援從 USB 隨身碟開機,且 USB 隨身碟的讀取速度又較 DVD-ROM 或網路來得快,用 USB 隨身碟來安裝 Fedora 當然是首選。
    要製作 USB 安裝隨身碟,要先從 Fedora 官網下載『光碟映像檔』,需要的映像檔有這些:
媒 體 型 式檔 案 名 稱安 裝 說 明
完整安裝 DVDDVD.iso由光碟機開機,依畫面指示安裝。
網路安裝 CDnetinst.iso同 DVD,但安裝時需有網路。
最小開機 CDboot.iso由光碟機開機,但只能開機、不能直接安裝。
其中的 Boot CD 的光碟映像檔 boot.iso 是從 Fedora 的鏡像伺服器下載的,不是常見的 Fedora 官網的下載處
    需要的檔案為:DVD.iso、netinst.iso 和 boot.iso。後兩者只要二選一即可。依據 CPU 的版本下載 32-bit 或 64-bit 的光碟映像檔。

2012年11月20日 星期二

安裝 Fedora 方法(一):以 DVD 或 CD-ROM 開機、安裝

想安裝 Fedora 有許多選擇,且不論各方愛好者熱心包裝的專用版本(如:KDE, Games, Design-suite 等),官方網站就提供好多版本可供下載。
媒 體 型 式檔 案 名 稱安 裝 說 明
完整安裝 DVDDVD.iso由光碟機開機,依畫面指示安裝。
Live CD 映像檔Live-Desktop.iso同 DVD,可免安裝即試用。
網路安裝 CDnetinst.iso同 DVD,但安裝時需有網路
最小開機 CDboot.iso由光碟機開機,但只能開機、不能直接安裝。
其中的 Boot CD 的光碟映像檔 boot.iso 是從 Fedora 的鏡像伺服器下載的,不是常見的 Fedora 官網的下載處
    除了將 ISO 下載檔燒錄成光碟外,也可以用 USB 隨身碟安裝。甚至,也可以透過網路卡的 PXE 功能來安裝。
    應用上表這些 ISO 檔,就可以衍生出多種安裝組合。這些安裝前的準備工作,有些只要燒錄光碟即可,有些可以只用 USB 安裝,對於一些比較不同週邊配備的電腦,或需加快安裝速度時,就要利用一些特殊組合的安裝方法。
安裝程序開機啟動網路
需求
安 裝 說 明
DVD 光碟DVD ROM依畫面指示安裝。
Live CD 光碟CD-ROM同 DVD。部份套件未預設安裝
Netinst CDCD-ROM必需同 DVD。預設會安裝最新版本。
Boot CD

常用以修改安裝程序,非直接安裝用。
Netinst CD
 + USB
CD-ROM同 DVD,安裝時將套件資料庫指向 USB。
Boot CD + USBCD-ROM同 DVD,安裝時將套件資料庫指向 USB。
Live USBUSB同 DVD,可事先修改 Linux 啟動命令。
Netinst USBUSB同 DVD,可事先修改 Linux 啟動命令。
Boot USBUSB同 DVD,可事先修改 Linux 啟動命令。

2012年11月12日 星期一

網路看到的「Geek 級」DIY 改裝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則訊息,『In Pictures: 20 Do-It-Yourself Geek Projects From Instructables』,一口氣介紹了十幾個 DIY 的改裝技巧,有幾個改裝,讓我有想去嘗試的衝動。先記下來,有空再試試看。
    因涉及智慧財產權,僅將幾個自己比較有興趣的標題翻譯與自己的心得、想法列出,詳細內容請讀者自行參考網路連結。

已測試版本:

2012年11月10日 星期六

解決「Eclipse 出現 Unresolved inclusion: <...>」問題

在用 Eclipse-CDT 開發程式時,偶而會出現『Unresolved inclusion: <...>』的訊息,有時也伴隨著一些變數型態宣告也出現『Type '...' can not be resolved』。
雖然,可以順利編譯,不會出現錯誤訊息。執行也都正常,完全不像是『語法錯誤』或『宣告的標頭檔(header file)不存在」所造成的。但是,看起來很礙眼,很想除之而後快。

2012年11月4日 星期日

加裝 GNOME 3 的面板小工具 (Applets)

前面的發文“在 GNOME 3 「後備模式」的面板上加入小工具”中提到,如何在 GNOME 3 的面板加入小工具。跟著操作時,可能會發現可加入的小工具似乎有點少,這是因為這些小工具並未列入 Fedora 17 的預設安裝中。
    只要先將這些小工具安裝妥當,就可用前文所提方法加入這些小工具。幾個筆者常用的小工具套件,列表於後:
套件名稱套件內之小工具備 註
gnome-applet-alarm-clock多功能鬧鐘:可設定多個鬧鐘,每日重覆或一次。相當實用!需加裝
gnome-applets時鐘、系統監控、CPU 頻率調整監控、…等預安裝
gnome-applet-sensors溫度監控:含 CPU、硬碟、…等(需再安裝 hddtemp 和 lm_sensors 套件,才可監控硬碟和 CPU 溫度)需加裝
注意:安裝這些小工具套件後,有時不能立即加裝到面板上(在小工具列表中未出現),解決辦法是先登出帳號,再登入即可。

已測試版本:

  • Fedora 17 + GNOME 3.4.2

2012年11月2日 星期五

在 Fedora 中安裝 Wireshark 以偵測網路

無論是想追蹤網路上的傳輸資料、暸解網路上的傳些什麼、開發網路通訊程式、或是僅僅是好奇,都需要一些工具程式,才能方便做這些事。早期這類程式很貴,一套要數十萬元, ……(好像有點扯遠了)。
    現在有一套免費的工具,可以立即安裝、使用。那就是 Wireshark,這個套件不僅可以側錄「網路封包」,最新的版本還可以「側錄」藍牙、USB 等通訊封包。是一個研究、學習通訊過程的好工具。

2012年10月30日 星期二

「HT (Hyper-Threading) 要不要啟用 (Enable)?」的討論

最近新買一台電腦,在安裝作業系統時,一個老問題又開始困擾我。
HT (Hyper-Threading) 要啟用?還是開閉?
每次換新電腦,就要傷腦筋一次。但是為了讓買電腦的錢,能夠充分發揮它的作用,再做一次整理,顯然是必要。
    當然,筆者的資本、時間有限,無法自已做實驗,只好借助 Google 強大的搜尋能力,找一找各方高手的報告,再做個整理。根據比較完整的幾篇報告(參考篇末的網路連結),整理得到的結論如下:

2012年10月28日 星期日

利用 ln 命令,以整理、分類、及防止誤刪檔案

硬碟的容量愈來愈大,資料也愈存愈多,對於需要常常查詢,或偶而會修改、更新的資料,是不適合燒錄在光碟中。將這些資料放在硬碟中,查詢方便、修改也容易。但是,一不小心,把辛苦收集的資料給誤刪掉,那可是『人間悲劇』,尤其是當原來網站也關閉了,不知如何是好。
    把資料設成「唯讀」應是不錯的想法,可是修改、更新時又要將檔案屬性改回,似乎也不太方便。所幸,Linux 的「多工、多用戶」設計,讓這種需求有另一種解決辦法。那就是
「分身用戶」、「檔案鏈結」及「檔案存取模式」三者合併應用
想要用這個方法保護自已的檔案,需要:
  • 兩個具有同一「私有群組」的帳號,
  • 會使用 ln (鏈結)命令,用「終端機」管理資料。
詳細說明如下:

2012年10月20日 星期六

SSH 的「自動認證機制」 - 使用 DSA 密鑰

SSH 是一個安全相當高的「遠端終端機(Remote Terminal)」,也常用以建立「加密通道」重導「遠端桌面」、或是加密的檔案傳輸。如果,這種連線是經常使用,每次都要輸入密碼是有些麻煩,但是不設密碼又不安全。
    所幸 SSH 有個不需輸入密碼的「自動認證」的機制,
  • 建立「公鑰」、「私鑰」
  • 將「公鑰」上傳到將登入的電腦
  • 建立連線時,自動認證並登入
設定後,在整個連線過程(從命令列到登入成功),除密碼不用再輸入外,其它皆與原來相同。設定步驟說明如下:

2012年10月16日 星期二

改變 LibreOffice 方程式,預設的字型、大小

用 LibreOffice 的「方程式編輯器」編寫方程式時,遇方程式的字體、字型大小與本文不一致時,會讓整篇文章的風格不一致。尤其是中文字還有「細明體」、「楷書」等不同字體。
    因為 LibreOffice 的文件處理程式(Writer)與方程式編輯程式(Formula)的字體、字型、大小是分開的、個別控制的;所以,會不一樣也是沒什麼好奇怪的。
不過,修改字體、字型大小,使整篇文章有整體感,卻是必要的。
修改步驟很簡單。

2012年10月12日 星期五

透過「Vigor 2200E-plus」也能「Wake on WAN」

前文“使用 WoL,將「遠端電腦」開機”提及 WoL 的相關設定,並利用 wol 這個程式,將另一台電腦喚醒的方法。但若是要跨 Internet 將「遠端電腦」喚醒,必須符合幾個條件
  • 「遠端電腦」有「實體 IP」,也就是「喚醒封包」可以直接送達。
  • 若「遠端電腦」在「IP 分享器」之內側,必須「IP 分享器」具有 WoL 功能。
  • 途中的 Internet 上,沒有網路設備會『過濾』掉「喚醒封包」。
不幸地,當我想由「遠端電腦」喚醒家中位在 DrayTek Vigor 2200E-plus 之內的電腦時,上述條件的第一、二項並不符合,又不想再花錢買新的「IP 分享器」。幾經嘗試、實驗,終於補上它『失落的環節』,找出『安全的』辦法了,在此分享一下:

2012年10月10日 星期三

如何「在 Login 以前就自動啟動 Synergy」

前文“免費的鍵盤、滑鼠分享軟體 - Synergy”介紹了 Synergy 的安裝、設定,但都是在 Linux 用戶登入後才可使用 Synergy,是稍微有點不便。想要一開始就悠閒地用習慣的鍵盤、滑鼠,不要麻煩地登入再啟動 Synergy,是要稍微動點系統設定。
    以 GNOME 的設定為例,要令 Linux 系統開機後,立即連線到 Synergy 伺服器(連接實體鍵盤、滑鼠之電腦),有四個檔案要設定
檔案所在目錄檔案名稱作用時機
 /etc/gdm/Init/ Default Login(登入)畫面 
 /etc/gdm/PostLogin/  Default 登入後
 /etc/gdm/ Xsession 開啟個人桌面
 /etc/ synergy.conf  Synergys 啟動期間
其中『synergy.conf』是「伺服器」使用的設定檔,「客戶端」不需要設定。

2012年10月8日 星期一

用 GIMP 將圖片的「部分區域」轉成「透明」

GIMP 全名為 GNU Image Manipulation Program,是許多 Linux 系統預設的影像處理程式。功能上與 Photoshop 不遑多讓,雖然有些地方仍然不夠友善,但就一個免費軟體而言,實屬上上之選。平常都在用 GIMP 處理影像,有些操作應該可以分享給大家。
    當圖片主體不是矩形,將之貼在其它圖片上時,背景圖片會出現一個圖框,使得這個貼圖不甚美觀。最好,能將圖片中不需要的部分,修改為『透明』,如此一來,貼圖過程中就不會遮蔽到背景。
    這個步驟,在 GIMP 中試過很多次,以下是應該最簡單的步驟了。

2012年10月6日 星期六

從 Vigor 2200E-plus 每次取得固定 IP 位址

有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的人在家裏都會自己架個 Wi-Fi AP (存取點)。每次 AP 開機後,依連線的順序自動配給網路位址 (IP Address),一般對外連線為主的用途,當然沒問題。若有需要「固定的 IP 位址」時,常要再查看一次網路連線資訊。
    正使用中的 Vigor 2200E-plus 原有的設定介面,並沒有設定固定 IP 的功能,每當需要知道 IP 時很不方便。尤其是在開發程式時,更是不方便 (如: "用 Wi-Fi 下載 Android 程式到 GALAXY SII 手機" 一文所載用途)。終於找到設定的方法,在此分享一下:

2012年10月4日 星期四

使用 WoL,將「遠端電腦」開機

因為許多原因,不論是節約能源、減緩全球暖化、…等偉大目標,或是為延長硬體、為自己的荷包著想。電腦長時間不使用時,最好將它關掉;但是,為了在「必要時」能從遠處存取電腦中的資料,
在「方便」與「浪費」兩端猶豫未決。
現在的電腦多有網路開機 (Wake on LAN) 的功能,只要善用這項功能,就可以隨時從遠端開機了。當然,關機時就不用考慮待會是否還要「遠端連線」使用了!

2012年10月2日 星期二

補充:『將分開的數個「終端機」合併成一個「終端機」』

前文『將分開的數個「終端機」合併成一個「終端機」』所述的步驟,在最近的操作中,有個新發現,趕快把它記錄下來。前文第二步驟中,提及
確認將合併的「終端機」之「選單」有「分頁(B)」這個項目,「終端機」的「分頁」移動功能才可操作。
只要在『搬移』過程的『來源』的「終端機」裏,確認有『分頁』即可,『目的』的「終端機」無『分頁』,也可順利完成將「終端機」合併的操作。

已測試版本:

  • Fedora: 14, 17

2012年9月30日 星期日

免費的鍵盤、滑鼠共用軟體 - Synergy

時常使用兩部以上電腦同時作業的人,都會對桌上的堆滿的鍵盤、滑鼠很煩腦。不但佔用空間,不時的切換鍵盤、滑鼠,弄得都不清楚在使用哪一部電腦。使用 KVM 切換器,又要花錢,又不一定適用。有個免費軟體 synergy,可以提供這項功能,而且支援三種主要電腦系統:Windows, Mac OS X 及 Linux (包含 Ubuntu/Debian, Fedora/Red Hat)。
    因為我只有 Windows 和 Fedora 系統,以下就以這兩種系統的安裝、設定為例。

2012年9月28日 星期五

常用 YUM 命令:安裝、移除、查詢及回復

前文“Fedora 中常用的 YUM 更新命令”只將更新有關的 YUM 用法寫出,其它有些也很方便、好用的 YUM 命令,並未寫出。
    本文將筆者常用的 YUM 命令,完整說明於後,方便初學者參考、使用。

2012年9月26日 星期三

應急用的 SFTP 客戶端程式 – sftp

前文 “藉 SSH 的 SFTP 次服務,進行安全的「檔案傳輸」” 僅提及 SSH 的次服務 SFTP 的方便性、安全性。這是「伺服器」端的服務程式,不是「客戶」端的程式。
    在使用「圖形化介面」FTP 客戶程式時,只要用原來 SSH 服務的「埠號」、「帳號」和「密碼」就可以。但是,若該系統非自已管理,又未安裝這些「圖形化介面」FTP 客戶程式時,又想做一些檔案傳輸時,只有回到原始的「文字介面」了。
    幸好,Linux 系統的預設安裝中,都有 sftp 這個程式,在「終端機」下這個命令,就可以連到另一台電腦,
[SiB@Celeron-D ~]$ sftp -P 5566 SiB@192.168.10.17
上例中,『5566』、『SiB』及『192.168.10.17』分別為另一部電腦的 SSH 之『埠號』、『帳號名』及『網路位址』。

註:有時在急救系統時,不能安裝程式,又想備份一些設定時,sftp 應該很適合。

已測試版本:

  • Fedora: 14, 17

2012年9月24日 星期一

解決「更新 Fedora 後,仍啟動舊版 Kernel」的問題

有時候,明明已經更新系統,可是重開機時仍舊自動啟動舊版本的核心(Kernel)。如果在「啟動選單」時,強制選擇最新版本,當次啟動版本就正確。但是,下一次重新開機時,又會自動啟動舊版。
  原因出現在設定開機啟動程序那個檔案,在檔案『 /boot/grub2/grub.conf 』的約第 12 列,有一個設定預設啟動版本的命令,
set default="2"
如果,它的設定為 2,表示它預設從「啟動選單」的第二項開始。通常是因為更新前的設定為 1,所以更新後自動加 1,將 1 這個順位保留給更新後的版本。
  要修改這個啟動順序,有兩個方式:

更改為由第一順位啟動

將該列改為
set default="1"
但是,下次有更新系統核心時,這個動作仍要再做一次。

更改為與上次啟動相同版本

若做以下修改
set default="${saved_entry}"
當下次開機時,在開機選單出現時,做一次選擇後,Grub 這個啟動套件,會自動將這次啟動版本記錄下來,以後開機就會與上次啟動同一版本。

已測試版本:

  • Fedora: 17

2012年9月22日 星期六

在 GNOME 中,用戶自訂「常用程式」選單

將常用的程式收集在 GNOME 的「應用程式」選單中,的確是一個很酷的作法。但是,前文 “將常用程式收在 GNOME 的「應用程式」子選單” 的方法只能由系統管理者修改,如果是系統中多數用戶常用的程式,這種設定的方式一次就方便了許多用戶。但是,對於沒有 root 權限的一般用戶,想要自訂自己專用的「常用程式選單」,前文的方法就不可行了。
    如果仔細研讀 GNOME 的文件,會發現到其實一般使用者也可自訂「常用程式選單」。設定的程序說明如下:

2012年9月20日 星期四

用較短的命令,加快建立由 SSH 重導之 VNC 連線

前文“開啟個人化的 VNC 服務,供「遠端桌面」連線”提到的啟動 VNC 方法,可能會遇到幾個問題:
  • 須由系統管理員開啟「防火牆」上的埠,供 VNC 使用。
  • 命令加上參數太長了,不是記不住,就是容易打錯字。
  • 太長的命令列,完整打完需要點時間,不是很方便。
解決上面三個問題,可以用前文提過的兩個做法來解決。

2012年9月18日 星期二

將常用的「命令 + 參數」合成「新命令」,方便執行

Linux 裏常有些操作命令加入參數後,真是長得記不住。雖然,可以按「↑」鍵,把之前下過的命令找回來。但是,不常下的命令,或是不知多久前下過的命令,想要找回來可有點麻煩。
    最好的方法就是把這個「命令」和「參數」先寫在一檔案中,再執行這個檔案以下達命令,而且
快速又不用擔心打錯字
主要步驟有三:編輯命令檔、改變命令檔模式、及執行。命令檔模式若不修改,就會影響執行的方式。詳細說明如下:

2012年9月16日 星期日

升級到 VirtualBox 4.2 的小插曲

從 VirtualBox 2.x 用到現在,也隨著它的更新使用最新版。看到 4.2 版發佈,馬上執行更新指令
[root@Core-i7 ~]# yum update
奇怪!怎麼沒有更新到 VirtualBox 4.2 ,還是 4.1.22 呢?正奇怪是怎麼回事,哈!是自己忘了重要步驟。由於,最近一年多來 VirtualBox 都沒有大改版(註:4.1.0 版是 Jul. 19, 2011 發佈),才會忘了這步驟。趕快記下來,免得又健忘了。

VirtualBox 版本由 m.n 升級到 m.(n+1) 時的步驟

以這次由 VirtualBox 4.1.22 升級到 4.2 為例,完整升級命令應該是
[root@Core-i7 ~]# yum remove  VirtualBox-4.1
. . . . . .
[root@Core-i7 ~]# yum install VirtualBox-4.2
才對,接著,當然就順利升級成功。

注意一:要以上列命令執行更新,要先將 VirtualBox 安裝成可由 YUM 自動更新才行。
注意二:VirtualBox 版本由 m.n 升級到 (m+1).0 時的步驟,也要先移除舊版、再安裝新版。
注意三:以上這些升級,並不影響使用中的虛擬機之設定。

已測試版本:

  • Fedora: 14 + VirtualBox: 2.x ~ 4.1.22
  • Fedora: 17 + VirtualBox: 4.1.x ~ 4.2
  • Fedora: 18 + VirtualBox: 4.2.18 ~ 4.3  (2013-10-18 測試)
  • Fedora: 19 + VirtualBox: 4.2.18 ~ 4.3  (2013-10-18 測試)

2012年9月14日 星期五

在 GNOME 3 「後備模式」的面板上加入小工具

在 GNOME 2 的面板上,常會加上一些小工具,方便顯示些訊息,或做些操控。GNOME 3 大改版後,有非常像平版的操作介面,覺得不太習慣。平常都把桌面切回「後備模式」,舊一點的那台電腦,根本就被 GNOME 3 直接切回。少了一些炫麗的桌面,卻增加不少反應速度。
    切回原有熟悉的桌面,就想在面板上加些小工具。原來的「滑鼠右鍵」已經不會出現熟悉的選單
要改成別的按鍵組合了。
GNOME 3 執行位置按 鍵 組 合
 電腦主機中 [Alt] +「滑鼠右鍵」
 VirtualBox 虛擬機中   [Alt] + [視窗鍵] +「滑鼠右鍵」
接著,熟悉的選單就出現了。
註: [視窗鍵] 通常位在 [Alt] 和 [Ctrl] 鍵之間,上頭有個「視窗」圖案。

後記:


已測試版本:

  • Fedora: 17 + GNOME 3.4.x (後備模式)

2012年9月12日 星期三

開啟個人化的 VNC 服務,供「遠端桌面」連線

VNC 是 Linux 系統裏最常用的「遠端桌面」協定,雖然系統管理者可以設定成連線時啟動,當使用者以 VNC 客戶端連線時,自動啟動 VNC 伺服器供「遠端使用者」使用。但是,當所在的網路環境中,有許多不同版本的作業系統時,要讓「遠端使用者」有一致的操作程序,是需要一點時間的系統調整。
    個人偏好由「遠端使用者」以 SSH 這類「遠端終端機」連入系統,再自行啟動 VNC 伺服器,多了一個步驟,但是,系統設定變得簡單多了。「遠端使用者」在開啟 VNC 伺服器時,也可以加一些個人化的參數,方便「遠端桌面」的連線使用。

2012年9月10日 星期一

(增修) 改進「關閉 Fedora 17 的 IPv6 服務」的設定程序

依照前文 “關閉 Fedora 裏不常用的 IPv6 服務” 的步驟,的確可以關掉 IPv6 這個現在用不太到的網路服務。但是,偶而 Fedora 17 系統會發出一些警告訊息,應該是前文的設定步驟,不是 Fedora 17 的正常關閉方式。查一下資料,修改一下關閉 IPv6 的設定如下:
    設定分兩種:暫時性但立即生效、永久性有效。

2012年9月9日 星期日

以範例說明 SSH 的連線、通道(Tunnel)使用

Linux 系統可以開啟許多網路服務,而「防火牆」又是電腦的必備防護機制之一,為了讓網路上的使用者能夠直接連線使用這些網路服務,就需在「防火牆」上開啟這些埠。就如在圍牆上打個洞一樣,總有一些人從這些小洞窺視,網路上常有人在掃描這些開放的埠。
    當然,可以再加些防護措施,但是愈多的防護,就是愈多的網路封包檢查,CPU 的運算就點點滴滴地花費在這些地方。除非必要,開放的埠愈少,被窺視、刺探的機會就愈少。把防護的網路封包檢查,集中在少數幾個埠,可以節省 CPU 的運算資源,特別是這些網路服務僅限系統使用者使用者。
    SSH 是網路公認相當安全的「遠端終端機」協定,除了簡單連線外,也有許多強化功能,方便網路連線使用。網路上常見將這些強化功能,用在穿透網路管制之用,但是,在網路世界裏,凡做過必留下痕跡,要查出用 SSH 穿透網路管制也不是難事。建議,還是少做為妙。
    本文接下來的介紹,以正當用途的使用為範圍,對於 非建議的用途 就不多著墨。畢竟,SSH 的連線是被授權的「使用者」才能使用,就像偵探小說一樣,都是從有限的『嫌疑犯』中去找犯人,要找出來太容易了。

2012年9月8日 星期六

在「遠端桌面」啟動「圖形化用戶介面(GUI)」管理程式

VNC 或 RDP 可以將「遠端電腦」的「虛擬桌面」顯示在「本地電腦」,著實可以帶來許多便利。但是,在 Fedora 類的作業系統卻因 SELinux 的保全功能,而不能點選、啟動「遠端電腦」中的「圖形化介面」之系統管理程式。其它一般使用者的程式,倒沒有這些問題。
    對於初學者而言,使用「圖形化介面」的系統管理程式,的確可以減少許多阻力。畢竟,對多數使用者而言,為了系統管理的工作,而背一大堆命令、參數,似乎有點辛苦。前面發表過一篇“透過 SSH 連線,開啟遠端之「圖形化用戶介面(GUI)」的程式”,只提了利用 SSH 的 -X 這個參數,將「遠端電腦」中執行的「圖形化介面」程式的畫面重導至「本地電腦」。
    實際上,「遠端電腦」中「虛擬桌面」所執行的「終端機」,若先切換至 root 身份,一樣可以執行系統層級的管理程式。而且是顯示在「遠端桌面」上。
這兩個方法使用時機,有些不同,在篇末再討論使用時機的問題。

2012年9月7日 星期五

藉 SSH 的 SFTP 次服務,進行安全的「檔案傳輸」

當有檔案傳輸的需求時,在 Linux 裏有許多選擇,初學者常在為安裝哪一種「檔案傳輸伺服器(FTP server)」而傷腦筋,即使得到很好的建議後,也會為如何設定而煩腦。

    如果,你的 Linux 已經安裝 SSH(常見的 Linux 系統多會預設安裝)、設定妥當。那就不需要再安裝什麼,你已經有一個『現成的』、『安全的』的「檔案傳輸服務」了。也不需要再設定帳號了,只要是這個 Linux 系統的使用者,就可以連線使用。

    登入、連線的步驟很簡單,也有很多現成的工具可用,如:Filezilla、gFTP 等。在 Windows 裏也有許多免費軟體,如:Filezilla、WinSCP 等,及一些有試用期的就不多列了。

    這個 SSH 的 SFTP 次服務使用的方法很簡單,基本上和 SSH 的登入差不多,網址及埠號:就和 SSH 相同,只有在 FTP 的客戶端連線時,要記得設定它使用的協定是 SFTP 即可。

注意:只有在這個 Linux 系統有帳號的使用者才可以使用,若是想讓「非帳號」使用者也可登入,還是得再安裝其它 FTP 服務才行。

已測試版本:

  • Fedora: 14, 17

2012年9月6日 星期四

限制 PulseAudio 的「非授權」聲音轉送

前文 "利用 PulseAudio 將聲音轉送到另一台電腦" 說明設定電腦聲耳在電腦間轉送的步驟,但是,不需經認證的程序就可以轉送聲音。若這兩台電腦不是自己專用的,任意轉送音效可是會嚇到別人,也可能會嚇到自己。

PulseAudio 這組套件,提供幾種簡單的認證程序,可避免未經允許的聲音轉送。在 Fedora 中的相關設定說明如下:

一、設定認證的相關模組、設定檔

PulseAudio 中與設定認證有相關的模組,有這四個:
module-esound-protocol-unix
module-native-protocol-unix
module-esound-protocol-tcp
module-native-protocol-tcp
後兩個的設定過程比較簡單,所以待會的設定步驟以這兩個模組為主。

設定認證的檔案有兩個:
/etc/pulse/default.pa :系統層級的設定檔,通常安裝 PulseAudio 時,就已設定妥當。維持預設內容、不需修改。
~/.pulse/default.pa :使用者級的設定檔,要額外設定模組時,再修改。否則維持原狀。(某些系統預設無此檔案)
認證密鑰檔有兩個,
~/.esd_auth :供 module-esound-protocol-{unix, tcp} 連線認證用
~/.pulse-cookie :供 module-native-protocol-{unix, tcp} 連線認證用

2012年9月5日 星期三

查詢 OpenCV 函式庫的 Link(鏈結)參數

在前文 " 在 Linux 中,用 Eclipse 開發 OpenCV 程式 " 和 " 在 Fedora 17 中,用 Eclipse 開發 OpenCV 程式 " 中,對「Link(鏈結)」參數如何得知,除了 Google 以外,應該有其它方法。

    Linux 有個程式 pkg-config 用來查詢已安裝的函式庫之資訊,用 pkg-config 查詢 OpenCV 的函式庫的命令為,
[SiB@Celeron-D ~]$ pkg-config --libs opencv
-lopencv_core -lopencv_imgproc -lopencv_highgui -lopencv_ml -lopencv_video -lopencv_features2d -lopencv_calib3d -lopencv_objdetect -lopencv_contrib -lopencv_legacy -lopencv_flann
上例是在 Fedora 17 的查詢情形,下例是在 Fedora 14 的查詢結果,
[SiB@Celeron-D ~]$ pkg-config --libs opencv
-lml -lcvaux -lhighgui -lcv -lcxcore
這些參數是使用 gcc 編譯、鏈結時,附加在後面的參數。包含『編譯』及『鏈結』兩個階段所用,參考之前的兩個發文,再加一些測試,應該就可以順利應用這幾個參數了。

註:不同版本的套件所提供的函式庫可能不一樣,所以不可沿用其它版本查詢的資訊。

已測試版本:

  • Fedora 14 + Eclipse 3.6.1 + OpenCV 2.1.0
  • Fedora 17 + Eclipse 4.2.0 + OpenCV 2.3.1

2012年9月4日 星期二

將分開的數個「終端機」合併成一個「終端機」

在 Linux 的操作中,難免要開啟「終端機(Terminal)」下些文字型命令。多開幾個後,桌面就顯得有些擁擠。雖然,「終端機」有分頁的設計,但有時開啟終端機並非由「新分頁」。將兩個分開的「終端機」合併成為一個有「分頁」的「終端機」,所需步驟如下:

一、確認將合併的「終端機」

先確認那幾個「終端機」要合併成一個,

2012年9月3日 星期一

Fedora 17 中,用 Eclipse 開發 OpenCV 程式

前文件 " 在 Linux 中,用 Eclipse 開發 OpenCV 程式 " 中所載,在 Eclipse 設定 include 和 library 的方法,在 Fedora 17 中有些部份不再適用。除以下修改部分外,其餘不變,請參考前文。

設定 Link(鏈結)的參數

  • 從「選單」→「專案 (P)」點選「內容 (P)」,設定專案的內容。
  • 當跳出專案設定視窗後,
    • 從左欄的「C/C++ Build」點選「Settings」,接著再設定右欄 Settings 。
    • 在右欄中的「Configuration:」選 "[All Configurations]",使「除錯版」與「釋出版」有相同設定。
  • 設定 Link(鏈結)的參數,從「Tool Settings」→「GCC C Linker」點選「Libraries」,再按「Libraries (-l)」右方的 『+』圖示,
    • 加入 " opencv_core "、" opencv_imgproc "、" opencv_highgui " 三個(要分三次加入)。
按確定後,完成專案設定。

已測試版本:

  • Fedora: 17
  • Eclipse: 4.2.0
  • OpenCV: 2.3.1

2012年9月2日 星期日

關閉 Fedora 裏不常用的 IPv6 服務

雖然,IPv4 的網路位址已經分配完,新的網路設備也多支援 IPv6,但是大部分的時候,一般使用者仍不太需要 IPv6(至少,目前多數的網路仍在 IPv4 可通行的範圍)。對於 CPU 資源有限,或是想將 CPU 資源用在更需要運算的使用者,是有點浪費且不符合經濟原則的。

    一個支援 IPv6 的網路服務,平常又不用,應該把它關掉,才是節省資源的上策。

2012年9月1日 星期六

透過 SSH 連線,開啟遠端的「圖形化用戶介面(GUI)」程式

SSH 可以建立與「遠端電腦」的「終端機」連線介面,不過,只能下達「文字型命令」。想要使用「圖形化用戶介面」的程式,似乎要先建立「遠端桌面」(例:VNC 或 RDP)才行。

    有個 SSH 的參數可以不要那麼麻煩,直接將「遠端電腦」的「圖形化介面」程式的視窗,轉送到「本地電腦」的桌面。

    在兩部電腦都是 Linux 的情形下,步驟如下:>

2012年8月31日 星期五

「SSH 連線,未立即出現密碼輸入提示」的原因

Linux 安裝後,通常會預訊開啟「遠端終端機」即 SSH 的這項服務,預設埠號為 22。這是為方便安裝後的電腦,可以立即由遠端連線做進一步的設定。

    若安裝 Linux 後未修改「SSH 服務」的設定,下連線命令後,可能未立即出現密碼輸入提示,
[SiB@Celeron-D ~]$ ssh 192.168.10.17
SiB@192.168.10.17's password:
這是「伺服器」之「SSH 服務」的某些預設設定所造成的,主要是這兩個參數
#GSSAPIAuthentication  yes
#UseDNS  yes
一般而言,前面的 " # " 表示將這個參數設定忽略。但是,另一個意義為「此為預設值」,因此要「明確地」設定成 " no " 才行。即:
GSSAPIAuthentication  no
UseDNS  no
詳細的設定說明,請參考 " 修改 SSH 的預設設定檔 " 一文。

已測試版本:

  • Fedora: 14, 17

2012年8月30日 星期四

解除 Fedora 17 安裝時 768MB RAM 的限制

在較舊的電腦安裝 Fedora 17 時,若之前使用電腦時,沒有將「記憶體(RAM)」加到 768MB 以上,安裝程式檢查電腦硬體配備時,就會跳出警告訊息,接著就不能再安裝了。
舊電腦的 RAM 想買也不一定買得到,買得到也不便宜。有時電腦還受插槽的限制,不能再增加記憶體了。
    Fedora 17 的「安裝程式」有個新參數,可以讓這個限制暫時解除。步驟如下:

2012年8月29日 星期三

安裝 Fedora 的某特定版本之套件

基於某些原因,需要安裝特定版本的套件時,該如何著手?

這種情形需要的時機可能為:新版本不適用、不穩定,為另一個電腦編譯「核心模組」又不想再重新安裝……等。

總之,是不常見的用途就是了。

2012年8月28日 星期二

解決「Linux 重開機時,會當機」的問題

在新電腦上安裝 Linux ,或在舊電腦上安裝新版 Linux 時,有些小狀況發生,是常見的事。

某次在一部電腦安裝 Fedora 後,「開機」、「關機」都正常。但是,當做些設定後,想要「立即重開機」時,整個電腦系統卻關了一半就當在那裏,非得強制關機不可。
解決辦法如下:

2012年8月27日 星期一

利用 PulseAudio 將聲音轉送到另一台電腦

PulseAudio 為目前許多 Linux 系統採用為預設音效系統,「使用者」平常的使用、操作多未直接接觸到它。所以,大部分的使用者都不清楚它的能耐。
    其實它能做的事情很多,例如:將聲音從一部電腦送到另一部電腦,必要時,將其混音後再播出。或是將兩部電腦的音效卡結合,使成為更多聲道的音效系統(兩個單聲道組成雙聲道,兩個雙聲道組成環場音效)。
    接下來將說明這些步驟:如何在兩台 Fedora 系統的電腦間,建立連線、傳送聲音。

2012年8月26日 星期日

GKrellM(電腦系統狀態顯示程式)之安裝、設定

CPU 溫度是否過高?機殼內的溫度又如何?散熱扇的轉速是否正常?希望對電腦系統的狀態,隨時都能一清二楚嗎?

    如果,這些都是你使用電腦時的疑問,那麼 GKrellM 這個程式就可以給你解答。

2012年8月25日 星期六

安裝 VirtualBox Extension Pack 的「終端機」命令

如果有「從遠端安裝 VirtualBox 的 Extension Pack (擴充包)」的失敗經驗,一定要閱讀這篇文章。
  Oracle VM VirtualBox Extension Pack 提供「虛擬機」一些擴充的功能,如:
  • 虛擬 USB 2.0 (EHCI) 裝置
  • 支援 VirtualBox Remote Desktop Protocol (VRDP) 遠端連線
  • 支援虛擬 Intel E1000 網卡的 PXE 開機功能
  • 實驗性地在 Linux 主機支援 PCI passthrough
「Oracle VM VirtualBox 管理員」這個程式提供「圖型化介面」的安裝功能,但是,當是從遠端連線 (例:VNC) 時,雖然通過 root 的身份認證,卻還不能成功完成「擴充包」的安裝。
  VirtualBox 提供的命令模式「擴充包」安裝方法,可以解決上述的問題。步驟如下:

2012年8月24日 星期五

為 Eclipse 加上「中文介面」

Eclipse 是 Fedora 中常用「整合開發環境 (IDE)」,在中文的 Fedora 16 安裝時,有時會沒有中文,
當然也是 Fedora 16 『忘了』將中文介面安裝罷了!
請參考 "為 LibreOffice 加上「中文介面」" 一文,還是趕快把 Eclipse 的中文套件把它補上。

2012年8月23日 星期四

Linux 中 VirtualBox 的安裝與自動更新

Oracle 的 VirtualBox 在學習不同作業系統時,非常好用,尤其是在練習可能破壞系統的管理設定時,更會覺得它的方便。VirtualBox 的版本更新,非常頻繁,每次的更新都有功能的改善,或穩定度的提高。如果每次都是下載、安裝,那將給使用者帶來甚多不便,有些人乾脆不更新了。
    在 Linux 中裝載 VirtualBox 是非常普遍的組合,兩者都是經常更新。一般人通常不會忘了對 Linux 的更新,若將 VirtualBox 與 Linux 兩者的更新結合,那一切就太完美了。

    接下來以 Fedora 為例,介紹利用 YUM 安裝、自動更新 VirtualBox 的步驟。

2012年8月22日 星期三

為 LibreOffice 加上「中文介面」

LibreOffice 現在已經是 Fedora 預設安裝的文書處理程式,可是明明安裝的 Fedora 是中文環境,怎麼灌好後沒有中文呢?
原來是 Fedora『忘了』將中文介面安裝罷了!
看在『不用錢』的份上,不忍苛責這些偉大的開發者,趕快把忘了裝的中文套件把它補上。

2012年8月21日 星期二

Fedora 中常用的 YUM 更新命令

雖然從「程式選單」→「系統」→「管理」→「軟體更新」可以啟動「圖型化介面」的更新程式,而其內部最終也是使用 yum 的方式更新。
但是,總是覺得執行速度好像有點慢。由遠端連線時,縱使是使用 VNC 連線,Fedora 還是不讓你更新 (註:這是 SELinux 的安全機制)。更何況,有時只用 SSH 連線時,如何使用?
YUM 這個更新程式,除了可以在文字介面的「終端機」下命令外,還有其它參數可以運用。還可用接續執行的方式,連著下達數個指令。YUM 是這麼好用的更新程式,接下來就介紹幾個常用的命令下法。

2012年8月20日 星期一

在 Fedora 中,用 Eclipse 開發 OpenMP 程式

多執行緒 (Multi-Thread) 在物件導向 (Object-Oriented) 程式中很重要,但是真正使用它來寫程式並不普遍,可能是因為將資料分由數個執行緒合作完成,在資料的安排上有些複雜。現在的電腦多是多處理器、多核心,多執行緒的程式可以分在不同處理器/核心執行,可以增加不少運算速度。
    OpenMP 應用 thread 的方式來達到「平行處理」的目的,也解決了資料分散處理、合併的問題。因此是該好好學習它了,利用 Eclipse 的方便,開發、除錯 OpenMP 的程式應該是個好主意。
    接下來介紹一下,如何在 Fedora (或 Linux) 中,用 Eclipse 開發 OpenMP 程式。

2012年8月19日 星期日

在 Fedora 安裝 NVIDIA 驅動程式與自動升降頻設定

安裝 Fedora 時,很多週邊的驅動都不需要安裝,使用起來也很順暢,是很省事。但是,若有安裝一些較高階的顯示卡時,只使用預設的「開放原始碼 (Open Source)」的驅動程式,是有些浪費,雖然可以使用 RPM Fusion (參考 "Fedora 一定要加裝的套件資料庫 – RPM Fusion") 提供的安裝套件。有時,它版本的更新有時稍微慢些,但是畢竟有高手參與封裝套件,也是蠻方便的。
    想要自己安裝,步驟如下:

2012年8月18日 星期六

校正「安裝 Fedora 的筆記型電腦」之觸控螢幕

前些時候許多筆記型電腦配備了觸控螢幕,稱之為「平板筆電」取其兼容「平板」與「筆電」兩者的優點。最新版的 Fedora 17 ,聽說它有支援觸控螢幕,最近將它安裝來試試看。安裝的過程相當平順,沒什麼大問題,也的確支援觸控螢幕的功能。
但是,觸控螢幕的反應位置不對,這怎算是支援?
遍尋選單目錄,就是沒看到校正螢幕觸點的程式。原來 Fedora 17 預設是不安裝校正程式,用下面這個安裝、設定:

2012年8月17日 星期五

在 Fedora 快速安裝 Chrome 的方法

Chrome 這個瀏覽器很好用,常見的下載方式為:在 Google 的搜尋框鍵入 "chrome",Google 就會幫你找到下載畫面,按下「下載」鈕後,依指示完成整個安裝過程。
在 Fedora 裏有個快速安裝的的命令,可以用一個命令就把 Chrome 安裝妥當,省了許多滑鼠的操作。

2012年8月16日 星期四

從 Linux 的「(遠端)終端機」下關機命令

使用 Linux 時,若身在電腦前面關機很簡單,滑鼠按幾下就可以。但若是由遠處連入時,要關機就不方便了。特別是用「遠端終端機」(SSH) 連入時,只能下文字命令。一般查到的命令參數為
shutdown [OPTIONS...] [TIME] [WALL...]

2012年8月15日 星期三

將常用程式收在 GNOME 的「應用程式」選單

將常用的程式在桌面建立「捷徑」,需要時點一下就啟動很是方便。但是,當桌面上有愈來愈多的「捷徑」,就不是那麼方便。甚至有些桌面系統 (例:GNOME 3) 也預設不能將檔案、捷徑放在桌面上,對於用慣這些功能的人,需要其它的解決方法。
    若能在「應用程式」選單中加入你常用的程式「捷徑」,不但可以分類,也不用擔心被執行中的程式畫面遮著。步驟如下:

2012年8月14日 星期二

Fedora 一定要加裝的套件資料庫 – RPM Fusion

因為一些版權或授權問題,Fedora 的預設並未安裝妥當,甚至也不收錄在套件資料庫中。可是這些程式又是常常需要的,例:RAR、MP3、XVID、AVI、MPEG-2/4 AACh264、MP3 音訊壓縮……等。從網路上找到的資料,安裝程序又有點不太熟悉。有個簡單的方法,就是安裝另一個套件資料庫,將它加入原有的 Fedora 套件資料庫中,以後有需要再安裝即可,甚至
有時 Fedora 執行中的程式還會詢問你,是否要補安裝。
這時你只要按「同意」,再輸入 root 密碼確認身份,系統就會自動安裝妥當。
安裝 RPM Fusion 步驟如下:

2012年8月13日 星期一

在 Linux 中,用 Eclipse 開發 OpenCV 程式

在 Linux 中使用 OpenCV 這套函式庫時,通常查到的資料都是 gcc 的指令型式。對初學者而言,不容易除錯,也沒有熟悉的 GUI 介面。想用 Eclipse 來開發 OpenCV 的程式,卻屢試不成。其實,只要在開發專案的內容加上設定就可以了。

2012年8月12日 星期日

在 Linux 中,用 Eclipse 寫第一個程式 HelloWorld

Linux 的開發工具以 Eclipse 為主,雖然有許多專業的程式開發者習慣使用簡單的 vi 和 gcc ,但是對程式的初學者而言,是有一定的難度,能夠用 Eclipse 當然是較符合初學者的學習方式。在以下的步驟裏,就針為在 Linux 裏用 Eclipse 開發程式,做一「最簡單」的示範。

2012年8月11日 星期六

使用另一台電腦的 Android 模擬器 (AVD) 除錯

電腦用久了,總是有感情的,也許是習慣了。當開發 Android App 時總要啟動模擬器試一下程式,偏偏舊電腦跑不動模擬器,為了這個原因而換電腦是有點花錢。之前的發文提到 " 使用另一台運行 Android-x86 的電腦除錯 ",但是當開發一些使用 Google API 的 App 時,就需要使用 Android 模擬器 (AVD)。

能否用另一台電腦的 Android 模擬器 (AVD) 測試 App 呢?當然可以!
 

2012年8月10日 星期五

用另一台運行 Android-x86 的電腦除錯

電腦用久了,總是有感情的,也許是習慣了。當開發 Android App 時總要啟動模擬器試一下程式,偏偏舊電腦跑不動模擬器,為了這個原因而換電腦是有點花錢。能不能在另一台安裝 Android-x86 的電腦上測試你的 Android App 呢?當然可以!

2012年8月9日 星期四

修改 SSH 的預設設定檔

SSH 是一個公認相當安全的「遠端終端機」連線程式,它的預設埠號 (port number) 是 22 ,
你知、我知、駭客也知
為了不讓駭客太容易得逞,基本的「移宮換穴」一定要做。說的容易,做來還有點不簡單。步驟如下:

2012年8月8日 星期三

Fedora 之「圖形化用戶介面(GUI)」的「防火牆」設定程式

電腦裏的「防火牆」聽起來很專業,似乎不是一般人就可以設定的,在 Linux 系統裏聽起來更是如此。所幸現在的 Linux 系統都預設將「防火牆」完全封閉,只留幾個入口。當系統有需要時再打幾個洞,讓「外面的網路」可以和電腦裏的服務程式溝通。步驟如下:

2012年8月7日 星期二

收集到的「網路電台」,適合加到 Rhythmbox

戴著耳機聽音樂是一項不錯的嗜好,用 MP3 或手機聽音樂,不小心就會在需要用它時沒電了。在辦公室用電腦聽音樂,又會擔心是否有侵犯智慧財產權之虞。在網路世代,當然有許多網路應用,「網路電台」就是其一。一些從網路上收集來的「網路電台」,有興趣就試試看。

2012年8月6日 星期一

啟動 Android 模擬器時,並同時設定「時區」、關閉「啟動動畫」

在開發 Android 的 app 時,常會開啟模擬器,設定時區以顯示正確時間 雖然可以將模擬器的狀態存下來,但是時間也跟著凍結了,下次開機時間就不正確。只要利用啟動模擬器的時候,順便加上時區的參數,就不用再調整了。
[SiB@Celeron-D ~]$ Android-SDK/tools/emulator -avd Android_2.2 -timezone Asia/Taipei -no-boot-anim
其中的參數說明如下:
參 數設 定 值說  明
-avdAndroid_2.2開啟名稱為『Android_2.2』之「模擬器」
-timezoneAsia/Taipei設定「模擬器」的時區為『亞洲/台北』
-no-boot-anim關閉「模擬器」啟動時的動畫,加快啟動速度

更改 Fedora 的「運行等級」 (F14, F17)

現在電腦的使用者多已習慣了「圖形化用戶介面(GUI)」,但是,當把電腦當「伺服器」使用,或常由遠端操作使用時,本機的「圖形化用戶介面」就成了多餘的。不但佔記憶體,也拖累 CPU 的效能。這種當「伺服器」使用的情形在 Linux 這類作業系統反而較常見,關閉「圖形化用戶介面」除了可節省記憶體,也有多些 CPU 資源可用。Fedora 的開機模式切換,在 Fedora 17 有些改變。

2012年8月5日 星期日

在 LibreOffice 的「方程式編輯器」輸入希臘字母

在編寫方程式時,難免要輸入一些希臘字母,但是 LibreOffice 內附「方程式編輯器」的「元素」輸入選項裏就是找不到。答案就在「方程式編輯器」的文字編輯區,從下圖中找出你需要的希臘字母,再將相對應的文字貼在需要的位置就可以了。

在 LibreOffice 編輯只有左邊大括號的方程式

利用 LibreOffice 內附的「方程式編輯器」的「元素視窗」來編輯方程式是很方便,但是有些方程式就不知如何寫出。像下列這個「符號函數」的方程式就不知如何寫出來,總不能每次都轉成圖檔再 PS 掉右邊的大括號吧!

2012年8月4日 星期六

解決「FX 5200 讓 Fedora 17 的登入變得超級慢」的問題

NVIDIA GeForce FX 5200 這張顯示卡,在買的時候 C/P 值相當好。最近在一台有點過時的舊電腦,安裝 Fedora 17 。當然,Fedora 17 有支援這張顯示卡,但即便切換到「後備模式」仍覺得有點吃力。
    上 NVIDIA 網站去看看,是否新版驅動程式有支援 Fedora 17 + GNOME 3。很幸運地,6/28 出了新版 (原以為這張卡不再支援了),二話不說,立刻下載安裝。照著說明文件順利安裝、設定、關機、重開機,在登入畫面竟然近似凍結,以為當機了!
    解決辦法如下:

用 Wi-Fi 下載 Android 程式到 GALAXY SII 手機

開發 Android 程式當使用感測器時,模擬器並不能正確模擬。通常需使用實機,即透過 USB 連線下載。有著一條線的羈絆,覺得非常不方便。便想透過無線網路,看是否能經由 WiFi 下載而不需要 USB 線。
透過 Google 的協助,查到相當多的資料。但是,都需使用經過 root 的手機才可。
為了不想讓手機處於「不確定」的狀態,便嘗試一下,是否有手機不需經過 root 就可以這樣操作。經過一些時間的測試,發現 GALAXY SII 不需 root 即可使用。步驟如下:

Linux 中,令 ADB 測得以 USB 連接的 Android 設備

在 Linux 中使用 Android SDK 開發 App 時,遇到將 Android 手機或平板用 USB 接上,但是電腦卻不能自動測試到。
Linux 不是很多裝置都不需安裝驅動程式嗎?怎麼會這樣呢?
原來,是 USB 裝置的自動辨識機制尚未設定。由於 Android 裝置並不是 PC 的常設裝置,當然 Linux 也就未預設安裝妥善。只要依照下面這幾個步驟,就可以自動偵測了:

2012年8月3日 星期五

在 Linux 中,切換為 root 身分以操作、設定系統

在 Linux 中 root 的權限太高,基於安全因素,現在的系統多將 root 的「遠端連線」及「圖形化桌面」的登入功能,預設為關閉狀態。只能由「終端機(Terminal)」或「主控台(Console)」登入。方法有二: